環境教育獎項的省思
自主落的實環境教育的理念,但為了得獎幾乎都會走樣!
為了環境好,為了教育好的機關或單位非常多,不過只要參加這個獎項,可能會顛覆你對於環境教育的想像!
這個獎項是「環境教育獎」,環保署依據環境教育法的精神,於101年1月發布「國家環境教育獎獎勵辦法」,獎勵組別共有6組,分別為民營事業、學校、機關(構)、團體、社區及個人,從101年起辦理第1屆國家環境教育獎評審作業,101~105年每年都各辦理1次,從105年之後,改成每2年舉辦1次 ,至111年止,已經辦理了8屆比賽。
參加這個獎項可以獲得高額獎金嗎 ?
也不盡然,基本上各組要先參加「地方初選」,也就是各縣市政府自行舉辦的環境教育獎的競賽,獲得特優(第1名),地方政府就會提報到中央參與全國性的"國家環境教育獎"競賽,也就是代表各縣市入選中央比賽,各組別原則會取前6名,接著參賽者再跟全國的自己組別角逐特優(第一名),或是優等(其它名次),獎項也就這兩項而已,獎勵的部分各組不相同,資訊整理如下:
★團體組及社區組特優:獎座及獎金100萬元,優等者20萬元
★個人組:特優10萬元,優等2萬元
★民營事業(企業)、學校及機關(構)組:獎座1只,還有無上榮譽
地方初賽時候,各縣市的獎勵有些許差異,獎勵大致從數千元到2萬元不等,可以從各縣市公布的參賽辦法裡面得知。以競賽時間來看,幾乎都是過完年後陸續公告,有系統的縣市會先召開說明會公布辦法內容,然後當年的2~6月開放各單位報名。當走不知路(台語)的單位報名之後...,接著就是無止境的審查作業。
剛剛提到,要先地方初選之後,這個時間大概當年的12月之前定案,也就是6月~12月之間的半年需要接受縣市的輔導及評選機制,簡單分為地方初選及入選兩個階段,初選時候地方主管機關(環保局)會指定專家學者進行「書面審查」及「實地訪查」的流程,並依評分標準及委員所看到的「環境教育作為」給予分數,認真的委辦單位會針對參賽者的書面資料進行全面的檢視,接著N次來回地輔導,如果參賽單位環境教育意涵濃厚,影響力高、影響層面廣大者,代表入選中央的機率也高,有機會為縣市政府爭取特優頭銜,他們自然而然就會變成是地方政府主推的主力單位。
基本上各組別在縣市政府的眼中都是平等的,輔導力道也都視為一致,只不過,如果你是一位體育教師,有A、B兩學生要輔導縣市的百米競賽,在所剩不多的時間當中,如果A的先天條件較好,B是一般的學生,這樣會考慮把時間及資源投入在哪一位學生裡 ?
想當然爾,A學生就會一直被召喚、輔導、加強、修正、在輔導、再加強、再修正,直到初選比賽結束,B學生可使用的資源相對較少。大部分非政府單位的社區、團體跟個人都沒有太多資源可以這樣耗,原則上也不會剛好有懂環境教育科班出身,能文能武的完美將士協助整合申請者所有的環教資源,交出漂亮的申請書。
所以,在沒有相關資源的條件下,社區、個人或團體,怎麼樣才能完成這個艱難的參賽任務......?
是故,輔導單位(廠商)很重要,他們可以給一些基本的修正建議,請參賽者回去補補資料、畫好圖表、思考策略,也可以找相關經驗的專家審查給予更多的經驗分享,讓參賽者滾雪球般地生資料補資料,或是這些輔導廠商也可以...
「幫你寫好」
大部分的時候,不是只有申請這個獎項很累人,連輔導的廠商也都疲於奔命,挑夜燈改作文。
參賽者6月份報名經過書面審查後,可能8月份上下會進行一次實地訪查,訪查時間約1.5~2小時,參賽者要進行20~30分鐘的簡報,然後會有1.5小時左右的現勘及交流(給意見);等到參賽者入選之後,約莫在10月份左右委員會再來看一次上次給的意見有沒有修正,再給一次評語及建議,接著就是等12月開獎,有幸獲得地方特優的單位,就能代表縣市政府跟其它縣市的同組別角逐特優頭銜。
這半年的輔導、修正、再加強的生活,於隔年的1~5月份會再重新上演一次,而且是地獄加強版。
到底,獲得這個獎項的單位有什麼實質上幫助? 據我所知,可能在頭銜上、申請補助案上、計畫上多了這條榮譽事蹟有助益,畢竟花費九牛二虎之力,得來不易,但小編想表示的是整個參賽過程的bug。
試問...推廣校內資源回收、廚餘堆肥、有機菜園種植、相聲戲劇表演、手作體驗是環教嗎? 工程工地整治、文創產品開發、特色餐點烹煮、志工招募運用是環教嗎?
答案是:可以是.........,也可以不是!
以學生做資源回收是不是環境教育來舉例,把鋁罐丟入回收桶看似是一個友善環境行為,如果以環境素養的角度來看,學生能夠自然地將垃圾分類,並做好資源回收工作,此觀念已深化進去其意識及行為當中,毋庸置疑的,這是環境教育落實的成果,成功的將友善的行為落實於日常生活中;不過,倘使某某人去問了這一位學生...?
「疑~同學,你怎麼知道要把鋁罐丟入這一個回收桶,而不是另一個回收桶(手指著一般垃圾的垃圾桶) ?」,
學生的回答如果是:「因為不丟在這裡分類好會被老師處罰啊! 」
你認為這是環教要的答案嗎 ?
重點來了,環教要什麼答案? 誰會知道這個答案是什麼? 什麼樣子的答案可以讓我們獲獎機率提高 ?
這是我想說的國家環境教育獎現況。
既然你們要這些答案,那就給你們想要的答案吧!
當我們跳出環境教育、環境保護、友善環境的這個同溫層,去了親子講座、非環境相關論壇、鄰里社區會議、企業活動、造勢活動,不難發現桌上擺好一瓶寶特瓶裝水,提供瓶裝水杯等,是最基本的款待! 有可能你看到了這一幕會很失望(大多數的人會覺得隨便,跟我沒關),不過,我們在環境教育獎看到的是,只要參賽者將不該出現的東西藏起來讓你看不見(例如瓶裝水、塑膠袋、一次性用品、不友善環境的相關物品),這樣你就不會失望了?
於是,經過多年的演化,很多輔導團體已經熟絡這套「系統」,能夠在申請書上、簡報上、現勘審查上,隱藏這些不該出現在所謂"環境教育"裡面的東西。
試問,是藏得好,還是壓根沒有這些東西是環境教育 ?
本質上如果是善的,是友善環境的,在起心動念的同時,就知道這件事非環境教育,也不用再經過包裝、修飾,能夠真誠赤裸的表現,....,在相關活動前就開門見山的說:"飲水機在門口右轉到底唷! " (微笑)
環境教育獎的這套系統,就像是不公開又耳熟的徵婚標準,只要避開要害,完美詮釋,就有機會獲得芳心!
相反地,假如這套系統是秘密進行評比,像是米其林的評比方式這樣,能夠看到的最真實的環境教育操作,能夠看到這個單位真實想要表現的情緒,沒有評分框架,沒有預設的標準答案,沒有參賽獲獎壓力,不用找最強的人站台壓陣群雄比排場,默默觀察這位徵婚對象的言行舉止,看到最真實的樣貌,這樣的環境教育獎,是不是更能展現出環境教育的內涵!
「環境要更好,教育不能少」
圖文|林君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