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需要全球暖化 天氣冷死了?
2019.1.29~30日,美國遭極地渦旋(polar vortex)橫掃,氣溫驟降到攝氏零下53度,川普發布推文,「暖化快回來,我們需要你」。
隔年夏天(2020.09)熱爆,美西野火肆虐奪走30多人命。
2022年的熱浪,更是熱死了6萬人(聯合報/ 記者張聲肇、編譯陳曉慈)
地球,到底是越來越冷,還是越來越熱?
記得第一次讀到文獻上「Global Cooling」這個詞彙的時候,眼睛瞬間睜大,因為近幾年都不太買冬天的長袖衣服了,櫃子內的羽絨衣、禦寒大衣,也都是秋冬出國才會翻出來使用。相較於全球暖化(Global Warming)的氣候現象之下,世界上有一派人相信全球沒有變的越來越熱,反而是越來越冷,他們甚至認為地球即將進入下一個冰河時期的循環,氣溫將持續下探。
台灣的夏天,能舒服的躲在冷氣房內,能進入百貨公司避暑,就好比在沙漠中巧遇綠洲天降甘霖一般,百年一度的霸王級寒流,蓋了三層棉被還會發抖的經驗似乎變的可遇不可求,極端氣候帶給全世界人的傷害,在近幾十年來,屢見不顯,頻率也越來越高,台灣也是極端氣候(Extreme climate)下的氣候難民嗎? 來看看近兩年的新聞!
- 暴雨:台灣的平均「年」降雨量約2500毫米,是世界平均雨量的3倍,2021.6.4彩雲颱風劃過,「1小時」就下了209毫米的雨量,但台灣的水資源利用率低,「豐沛」的水量看的到吃不到。
- 乾旱:2020年台灣幾乎沒有颱風,降雨也出奇的少,致使台灣陷入嚴重乾旱,2021.4政府分別在各縣市祭出限水政策,人民排隊取水,農民被迫休耕,企業找水救經濟。
- 海平面上升:依世界和平2020的調查數據,全球海平面每年上升約1.9mm,台灣每年約3.4mm的速度持續上升中。
- 高溫:氣象局資料顯示,2021.5月攝氏27.8度,是1947年以來最熱的5月;同年7.24日,台北氣象站刷新了1896年以來最高溫紀錄39.7度;根據1957到2006年冬季,台灣夏季至少增加了27.8天,冬季縮短29.7天。
瞬間降雨量、乾旱缺水日期、地方高溫等等屢破大會紀錄,接下來還有哪些氣候賽事,是地球與人類生存戰之中的競賽項目呢? 我們好像已經看的到接下來的馬拉松賽程,極地融冰速度,搭配海平面上升高度,接著帶來溫鹽環流速率變動或停止,引發乾旱地區更乾,降雨地區暴雨,食物短缺導致飢荒,氣候災難如骨牌效應接二連三持續上演。
自1760年工業革命開始,溫室氣體不斷進入大氣,
1830年發現全球溫度開始升高的跡象,
1988證實暖化存在,
1992年通過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,在經濟發展可持續進行的時間範圍內,共同穩定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免於生態系統、糧食生產受到威脅,
1997年達成京都議定書共識,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準,
2015年通過巴黎協定,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2℃之內。
抗暖所做的措施,可能會導致經濟下滑,對於國家元首來說是個燙手山芋,值得慶幸的是,2021.4由美國總統拜登召集的全球領袖氣候峰會中,拜登曾承諾2030年要將美國碳排放量減少到比2005年低50%~52%,各國也有更明確的減碳目標,分別訂定淨零排碳目標於2030年~2070年實現,並試圖將全球均溫控制在1.5℃ 之內,大氣的二氧化碳濃度控制在450ppm以下 (2023.7月統計為422ppm)。
至於...2030 可以達到淨零? (現今2023年,離2030年剩下7年),雖然小編沒這麼樂觀覺得可以達成,但是做這件事的一個事實是確定的,減碳需要「台灣人、地球上的人類一起做」,生物才能得以延續!
雖然緩不濟急,尚且無法即刻改變地球變暖的事實,暖化現象仍在一點一滴的慢慢發生,但至少是一個行動的開始,一個反轉的契機。
氣候賽事,儼然變成一場人類自己與自己的生存爭奪戰!
「生。死」,都跟地球無關,是跟自己有關!
- 參考文獻
風傳媒。https://www.storm.mg/article/891001(Aug,27,2021)
中廣。https://www.rti.org.tw/news/view/id/2088523(Aug,25,2021)
如何避免氣候災難。Bill Gates.(2021). How to avoid a climate disaster(1st ed)
BBC news。https://www.bbc.com/zhongwen/trad/chinese-news-56814382(Aug,27,2021)
中央通訊社。https://www.cna.com.tw/project/20210706-water-restrictions/(Aug,27,2021)
綠色和平。https://www.greenpeace.org/taiwan/update/25661(Aug,27,2021)
環境資訊中心。https://e-info.org.tw/node/230732(Aug,25,2021)